茯苓

茯苓 (Poria cocos) 的5大功效和禁忌

茯苓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材,它是由茯苓科植物茯苓的菌核乾燥後製成的。茯苓在中國傳統醫學中被廣泛應用,常用於調節脾胃、利尿消腫、安神鎮靜等方面。茯苓的主要產地在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如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越南等地。

茯苓是中國傳統中藥中的重要藥材之一,其應用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茯苓最早出現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茯苓能治療痢疾和水腫。在《本草綱目》中,茯苓的應用進一步擴大,包括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浮腫、失眠、夢遺等症狀。在中國古代的醫學文獻中,茯苓被稱為“天地菌”、“茯神”、“茯條”等,並有「專治水氣」、「利五臟」、「聰明安神」、「四時神藥」等美譽。

茯苓的應用不僅限於中國,它也被引入到日本、韓國、越南等亞洲國家中,並在當地的醫學、保健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現代研究表明,茯苓具有調節免疫系統、抗氧化、降血糖、降血壓、鎮靜安神等多種藥理作用,被廣泛應用於中醫、現代醫學、食品保健等領域。

功效及藥用價值

茯苓在中醫理論中具有多種藥用價值,以下是其中幾個主要的功效:

利水消腫

茯苓能夠促進腎臟排尿,從而起到利水消腫的作用。它可以被用於治療水腫、腎炎等症狀。

調和脾胃

茯苓有助於調節脾胃的功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問題。

安神定志

茯苓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能夠緩解焦慮、失眠等神經症狀。

滋養肺氣

茯苓對肺的濕氣和痰氣有消除作用,可以滋養肺氣、治療咳嗽、氣喘等症狀。

茯苓具有多種功效,包括利水消腫、調和脾胃、安神定志、滋養肺氣等,並且在中醫臨床上被廣泛使用。

性味歸經

茯苓的性味為性平、味甘、淡,入心、肺、脾經。

甘淡:茯苓具有甜味和淡味,沒有明顯的苦澀味道。

歸經:茯苓的歸屬經脈主要有三個,即脾經、肺經和心經。在中醫理論中,脾主土,主管脾胃消化,肺主金,主管呼吸和皮膚,心主火,主管心血脈絡和神志。茯苓的歸經歸屬,與其具有調和脾胃、滋養肺氣、安神定志等功效相關。

醫治的病症

茯苓具有多種藥用價值,以下是一些茯苓可以醫治的病症:

水腫:茯苓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以被用於治療水腫、浮腫、面部浮腫等症狀。

脾胃虛弱:茯苓能夠調節脾胃功能,有助於消化吸收,可以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問題。

神經症狀:茯苓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能夠緩解焦慮、失眠、多夢、健忘等神經症狀。

咳嗽、氣喘:茯苓能夠滋養肺氣、緩解肺部濕氣和痰氣,可以治療咳嗽、氣喘、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

熱毒症狀:茯苓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夠治療口渴、煩熱、小便短赤、痈腫等熱毒症狀。

茯苓可以用於治療多種病症,特別是與水濕有關的症狀,如水腫、消化不良、呼吸系統疾病等。但是,患有某些疾病或者特定體質的人士在使用茯苓前應先咨詢醫生的建議。

菜式

茯苓通常不單獨食用,而是作為中藥材使用。它可以加入湯、煮粥或炖燉中,與其他藥材或食材一起烹調。以下是一些使用茯苓的菜式:

茯苓雞湯:茯苓和雞肉一起燉煮,補氣養血,尤其適合身體虛弱的人士。

茯苓糯米粥:茯苓、糯米和其他藥材一起煮成粥,有舒緩神經、安神助眠的作用。

茯苓紅棗糕:茯苓、紅棗和糯米粉一起蒸製成糕點,口感香甜,有補脾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

茯苓燉肉:茯苓和瘦肉一起燉煮,可以增強體力,促進消化。

處理方法

如果使用生茯苓,應先將其洗淨,削去表面的泥土和皮層,切成適當的大小,然後泡水約半小時,使其膨脹後即可使用。如果使用的是炙過的茯苓,可以不需要泡水就可以直接使用。

如果使用的是茯苓片,就不需要再做這些處理,直接加入烹調即可。在使用茯苓時,應該根據配方和烹調方式來控制茯苓的用量,以避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負擔。

茯苓和土茯苓

茯苓和土茯苓是不同的物種,雖然它們在中文名稱上都含有「茯苓」這個詞語,但實際上它們是不同的植物。茯苓的學名是Poria cocos,屬於茯苓科植物,主要產於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而土茯苓的學名是Smilax glabra,屬於百合科植物,主要產於中國南方和西南地區。在中藥應用上,茯苓和土茯苓都有各自的特點和用途,不能互相替代。

忌吃

茯苓屬於溫和的中藥材,對大部分人都比較安全,但還是有些人士需要注意,例如:

脾胃虛寒的人:茯苓味甘、性平,能補脾益胃、祛濕利水,但如果脾胃功能虛弱、體質寒冷的人過量食用,容易引起脾胃寒濕,使身體更加虛弱。

大便乾燥的人:茯苓能利水化濕,但如果過量食用,容易造成體內水分不足,使大便更加乾燥。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茯苓有輕微的利尿作用,可能會對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的體內水分平衡產生影響,因此建議在醫生的建議下食用。

有特殊疾病的人:例如腎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需在醫生的指導下食用茯苓。

如果有任何慢性疾病或疑慮,最好在食用茯苓之前諮詢醫生或中醫師的意見。

分享文章連結

以上內容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聯絡專業醫護人員。


Posted

in